top of page

60 軍持壺

宋代出現一種形狀奇異的瓷器,稱“軍持壺”,名字譯自Kendi的發音,原是從東南亞傳入的款式,可能用來存放與宗教有關的聖水。它的壺嘴從鼓形的壺腹伸出,形狀是長而直,但嘴口尖小。顯然東南亞人尊崇中國的瓷器,而來中國訂製他們的特色器具。

58 斗笠碗

唐代的茶文化是煮茶,宋代也把茶葉煮出茶湯,不過加上藥材等養生物料一起炮製。當時是把茶湯與這些佐料一起飲用的。為方便飲用,宋人設計了一款特別的茶碗,即斜壁碗身,細小碗足,稱“斗笠碗”。這造型有助把碗內茶湯連佐料傾入口內。現在日本人常用的碗子形式就是來自斗笠碗。

56 天球瓶

清代歐洲傳教士來中國,引進地球是圓體的知識。這觀念與傳統“天圓地方”的想法完全不同。當時特別製作一款球狀的大瓷瓶。它是長直頸,器身像圓球,稱“天球瓶”。這是清皇室對科學的回應,也表示他們對治理整個地球的宏大希望。

54 梅瓶

自宋代開始,流行一種特別酒瓶,稱“梅瓶”或“經瓶”。“經”是酒的容量單位,而“梅”與梅花原本是沒有關係的。它的瓶嘴細小,瓶頸不見,瓶身的上半部圓大鼓出,而下半身則向底部收窄,給人上重下輕的感覺。由於瓶內的酒集中於上半身,當蓋子打開後,濃烈的酒香便馬上散發出來。

52 皮囊壺

遼代由少數民族的契丹人統治。當時的日用品便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。例如契丹人騎在馬上,配帶皮製的水壺,這種器物稱“皮囊壺”。後來竟以陶瓷仿製,成為家居用品。皮囊壺是扁身的,壺咀就是壺蓋,不置在中央而靠在一端。

59 花邊碗盤

宋代承傳唐代對金銀器的喜好,大量燒製仿造金屬產品的瓷器。最明顯的特色是碗、盤的口沿不是圓形的,而是波浪形,稱“葵邊碗”或“葵邊盤”。裝飾性強,但這形狀並不實用,至明代不再流行。

57 平底碗、玉璧底

碗於唐代開始成為日用餐具。由於技術限制,當時的碗比較矮身,碗底是平坦的,沒有碗足。至唐代後期,底部開始見圓餅形的碗足,中間挖空,即碗足的面積是闊大的,像玉璧的形狀,稱為“玉璧底”。

55 玉壺春瓶

除梅瓶外,宋人發明另一種形式的酒瓶,稱“玉壺春瓶”。宋人以“春”字代表酒。它與梅瓶比較,剛好是相反的造型。它是長頸、鼓腹,底部稍收窄,像一個梨子。這樣的設計就是把酒集中於瓶的下部,目的是把酒香藏起來,不易揮發。

53 雞腿瓶

遼代契丹人的居室不寬大,空間有限。他們於是創燒一種長而高身的盛水器,稱“雞腿瓶”。瓶身帶有凹凸的橫紋,方便將繩沿橫紋把瓶子固定起來,或將數個瓶子綑在一起,減少佔地的空間。

51 溫酒壺

宋代流行將酒加熱,然後享用。當時設計了一套溫酒器具。酒壺是有彎曲的長咀,壺蓋通常見獅子造型的鈕。另外附加一件大於酒壺的瓷碗。碗內盛載熱水,然後把酒壺套入碗中,便產生溫酒的作用。這習慣至元代便淡化了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