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70 耀州窰

位於陝西的宋代耀州窰,曾被指為“北方龍泉”,顯然是隨青瓷的熱潮而冒起的。但他們所出的青瓷色彩不近龍泉窰的青色,而偏向橄欖綠色。製品有碗、盤、瓶等。紋飾兼有刻花和印花,而以印花最豐富,包括嬰孩花紋,和圖案式的花鳥。

68 龍泉窰 梅子青

到了宋代,唐代的越窰隨之沒落。取而代之是同樣位於浙江的龍泉窰。宋人喜歡復古,尤其好研究商周青銅器。青銅的表面色澤偏向青綠色,所以龍泉窰大量製作青釉瓷,以迎合他們的品味。當中的“梅子青”是最為人稱讚的釉色。至於裝飾,並不豐富,只碗盤的壁身常見蓮瓣紋。不過,於器內中央印上的雙魚浮雕則十分有趣,像魚游於內。

66 南北邢窰

除青瓷外,位於河北的唐代邢窰創燒的白釉瓷器,使中國陶瓷添加了一種色彩。這樣形成唐代陶瓷分兩方主流,即北方邢窰的白瓷,和南方越窰的青瓷。青瓷和白瓷都是日常用具,不像唐代創燒的“三彩”,帶有鉛毒,只用於陪葬品。

64 宋明水銀鏡

宋至明代的銅鏡沒有固定的造型和裝飾。鏡子不一定是圓的,一些還附有把手。除吉祥花紋外,裝飾還有祝福文字。可惜一般鏡子的工藝水平不高,不及前代。至清代,歐洲傳教士引入水銀鏡,照像更清晰鮮明,於是以青銅造鏡的工藝不得不受淘汰。

62 漢鏡

到了漢代,銅鏡的背面裝飾起了變化。戰國的繁縟風格淡出了,這時候出現象徵日月星辰的天象圖案,以凸起的圓點表示各種星宿。此外,鏡背的週邊鑄上吉祥字句,指出日月光明,心境清朗,人可長壽。

69 哥窰

龍泉窰的青瓷聞名中外,歐洲人曾以戲劇人物Celadon的名字形容他們的產品。自宋代以來,曾出現一款白釉底色而上有不規則線紋的瓷器。這些冰裂紋是最顯著的標誌。它不表示胎身有裂紋,而是釉內有雜質,令燒出來的釉層出現裂紋。相傳龍泉窰分兩樣製作,屬於“弟窰”的是青瓷產品,而白釉底色的冰裂紋瓷器則出自“哥窰”。

67 定窰 - 正、覆燒

唐代的邢窰發展至宋代,為另一河北瓷窰取代了白瓷中心的地位,這是定窰。傳統的工藝是碗、盤的足底不施釉的,因為釉藥會與窰面黏貼一起。定窰陶匠為改良這缺點,由原來“正燒”的方法,即碗盤企立而燒,改為“覆燒”,把碗盤覆轉,即口沿立於窰面而燒。這樣方法使足底能有釉,口沿則不上釉,稱為“芒口”。但芒口也是缺點。於是定窰把芒口加上金屬保護圈,顯得寶貴,但成本增加了,這也是一個缺點,所以其他瓷窰不跟隨這燒釉方法。覆燒就成為定窰的最大特色。定窰的裝飾分刻花和印花,不純粹素身,別有品味。

65 越窰

青釉瓷器發展至南北朝,器身上加了褐色斑點,作為簡單裝飾。浙江的越窰自漢至唐一直是青瓷的製作中心。西安唐代法門寺遺址出土一批高品質的青瓷器,標明是“秘色瓷”,相信是越窰的最珍貴產品。

63 唐鏡

南北朝的銅鏡受佛道影響,見有宗教神像的裝飾。但發展至唐代,鏡的造型多元化。除圓形外,增加了方形、葵邊形和菱邊形。鏡子的構造成分與前代不同,鏡面增大了,也變得銀白,改善了照像的效果。至於裝飾,流行鳥與鳥、果實與果實,以及花與花的左右對稱排列,這是受中亞波斯藝術的影響。此外,“海獸葡萄”是唯一見於唐鏡的花紋,反映當時對海外交流的風氣。

61 戰國鏡

古人早於商代已用青銅造鏡。鏡的正面是素身,沒有花紋。鏡的背面則鑄有裝飾。不過,早期銅鏡多出土於戰國遺址。鏡是圓形的。由於年代久遠,因氧化已沒法照出影像。但背面的圖案包括交纏的夔龍紋、四葉紋、熊獸形紋,以及山字紋,都是鑄工精細,富有特色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