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40 突厥馬

唐代的最大敵人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突厥。他們所騎的馬與漢代培養出來的馬種不同。從出土的陶馬來看,唐人最喜歡突厥馬。牠的頭部短小,頸粗大,身軀肥壯,足不長,給人充滿非凡力量的感覺。

38 天馬

少數民族的匈奴於漢代時常入侵中原。他們善於騎射,勝於漢人。為改善這弱點,漢軍隊遠征新疆至中亞的西域小國,尋找汗液帶點紅色的“汗血寶馬”。牠亦尊稱“天馬”,因牠是短途快馬。漢軍隊認為可利用這罕有馬種去克制匈奴馬。從出土的陶製天馬來看,馬的前額有一肉瘤,這是牠的特色。

36 陶俑喇叭是底座

在古代墓葬中,陶製人俑是常見的文物。它們代表侍從、官吏或將士。由於技術的限制,陶俑的底部多造成喇叭形狀,為求固定企立,這尤其是漢代陶俑的特色。到了唐代,工藝開始進步,不造喇叭形,則在足部下附加底座。

34 原始青瓷,綠鉛釉

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雖然有花紋,但這些裝飾是以顏料畫成,容易脫落。古人發明“釉”,施於陶瓷上,經火燒後,才變成固定的顏色。中國最早出現的釉色是青綠色,見於商代,稱“原始青瓷”。這種“青”釉色別於漢代開始流行的“綠”釉色。青釉和綠釉同樣由鐵元素燒出來。不過綠釉加配鉛的成分,使釉色帶有毒素,顏色似深綠的樹葉,只宜用於陪葬陶器。而青釉則成為中國日用陶瓷最常見的顏色。所以“青瓷”和“綠鉛釉陶”是截然不同的類別。

32 雙f

印紋硬陶是最富特色的香港出土文物。這些陶器屬於由春秋至漢代製成的華南陶用品系列。除幾何印紋外,出現一種稱叫“夔紋”的印飾。“夔”是年幼小龍的意思。由於它像是把細草的f字母重疊印成,外國學者曾形容為“雙f紋”。

39 天山寶馬

漢軍隊只取得二百多匹“汗血寶馬”,數量過小,不能組成強大騎兵。於是將這些天馬與原產的馬種交配,生育出別稱的“天山寶馬”。這混血馬種既能耐戰,也可快跑衝陣,把漢代騎兵的實力壯大起來。至於“天山寶馬”的體形,牠的頸長,足長,身軀不粗壯。這類銅馬和陶馬常見於東漢墓葬。

37 秦代馬

在眾多陪葬品中,陶馬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。這些馬的造型反映了中國皇朝的興衰。陝西西安出土的秦代兵馬俑顯示出秦軍的偉大實力,能統一六國。秦代馬是原產中國的馬種,來自華北,外形近似元代的蒙古馬。牠的頭大,足短,身軀飽滿而不長,屬於刻苦耐勞的工作馬。

35 綠鉛釉葬具,唐三彩

古人喜用綠鉛釉裝飾在陶製用具、動物,屋倉等模型的陪葬品。到了唐代,他們於藍、黃、褐、綠等釉藥內加配鉛,混合三、四種釉用於同一陶器上,令顏色不限於深綠,而更鮮艷明亮。這些鉛釉器通稱“唐三彩”。不過,因鉛是有毒的,只可運用鉛釉於陪葬陶器。

33 瓦當

屋簷上的瓦片屬於灰胎硬身陶器。古人將瓦片的一端與另一塊瓦片的一端連接起來,排列成行,遮蓋了樓房的頂部。屋簷便是由很多行列的瓦片組合的。而每行的瓦片排至簷前邊沿便留下空隙,古人於是特製圓形的硬陶件套在瓦片上,去堵住這漏洞,這東西叫“瓦當”。除以上功能外,瓦當通常印有裝飾性的吉祥文字、瑞獸以及捲雲紋,富有趣味。

31 硬陶

由春秋時代至漢代,華南地方流行一種日用陶罐。它的燒成溫度較高,灰色的器胎變成堅實,所以稱“硬陶”。罐上的裝飾是由印模壓印出來的,紋理清晰。這些花紋主要由幾何線條組成,如方格紋、同心圓圈紋、席紋、曲折紋、菱形紋及捲雲紋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