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一新百年

16/5/2015 - 17/10/2015

_一新百年_2015_Poster_p4.jpg

展覽共展出40幅來自13位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大師的作品,均選自「一濤居」藏品。

畫家包括齊白石 (1864 -1957)、徐悲鴻 (1895-1953)、張大千 (1899-1983)、吳冠中 (1919-2010) 及饒宗頤(1917-)等,大部份作品更是首次公開展覽。

​展覽以近百年中國畫壇發展趨勢及轉變為基礎,探討畫家如何從中國傳統藝術尋真求新、融匯中西。

總監的話

中國人的繪畫一方面是寫出眼見實景,另一方面則寄託心中意境。早於新石器時代(約公元前10,200–前2,000),他們在陶器上只畫幾種現實的生物。在芸芸生物當中,中國人偏愛蛇、蛙、龜,因為想有這些兩棲動物的力量,在地上和水下都可以生存。他們喜歡游魚,因為想有魚的本領在水裡求生。他們鍾情於飛鳥,因為想有鳥的能力在空中翱翔。所以在很早時候,中國人已透過所繪畫的生物抒發心中理想。

這種對動物的特殊感情促使他們將鳥足、蛇身、魚鱗、馬毛、鹿角、豬鼻等拼合成似鱷非鱷的“龍”,這動物是非現實的,但充滿無所不能的能力。龍就是中國人最早繪畫的寫意畫了。

至於人物畫,最先見於岩畫。岩畫主要寫生活情景。雖然人物的造型大多以線條表達,不夠寫實,但實際上,所畫的題材是寫實的。此外,古代還未有攝影術,不得不由畫師把人的面貌描畫出來。這種寫實的人像畫稱“寫真”。不過,除個別人物的寫真外,古代政府對人物畫的處理卻別有動機。歷代帝王指令畫師繪出賢君、聖人、名將、忠臣的畫像,指使臣民以這些畫中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。因此,外表寫實的人像畫其實是道出朝廷的用心,充分表現藝術為政治服務。

自南北朝(420–589)開始,佛教盛行。宣揚佛教的故事畫也是人物畫。畫中人物的周圍有不少山樹、河流、房屋等景物,於是中國畫家不得不開始寫風景了。至唐代(618–907),社會安定繁榮,人們喜出外觀賞大自然。畫家嘗試把所觀察的景物繪畫出來,終寫出真山真水。

到了宋代(960–1279),文人形成社會上一個特殊階級。他們一生求科舉成功,考取功名。失敗了便憤世嫉俗,常時走入深山遊玩,逃避現實,把自己孤立起來。因此,文人熟悉大自然,能畫出大自然。但在他們的筆下,大自然只有山、樹和水,偶見小橋、孤舟、細屋。最顯著的是把自己寫入山中,成為一幅風景畫裏僅有的人物。這人物在畫中是渺小的, 正象徵失意的文人自以為心胸廣闊能容天下,心存大志能治天下,卻無奈地生不逢時,懷才不遇。因此,原本寫實的風景變成寫意的山和水。這些畫便別叫“山水畫”,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。

元代(1271–1368) 的文人受蒙古人管治,他們更不如意。為抒發心中不滿,又防政府迫害,他們唯有創作別有寓意的寫實畫。這時候,文人開始利用花卉去寫內心所求。畫中的花不只是美麗,還有文人的特質。例如,牡丹比喻富貴,蓮代表純潔,蘭是君子的化身,梅象徵毅力,菊表示康寧。多種不可能同時出現的時花竟見於同一幅花卉畫,這是不符現實的。畫家的目的是盼一切東西皆屬吉祥,他們的一切夢想皆可成真。

顯然地,中國人自古以來是有目的去寫畫的。在政府方面,繪畫的目的是借人物助教化。民間借畫中物求取幸福。文人則畫出山水花鳥去宣示自以為不凡的情感。因此,中國畫家並非不重寫實,而是較重寫意。寫意畫不是抽象畫,而是寫出畫家或觀眾的心聲。

至十九世紀,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,帶來了西方文化。中國畫家受西方繪畫的寫實精神所影響。到了二十世紀,他們致力學習西方藝術,進一步受西畫薰陶。在他們的作品中,出現了遠近的透視感、光暗的層次感,以及景物的真實感。他們認為先求真,才容易引起觀眾共鳴,然後才理解他們的心中所想。

二十世紀的中國繪畫仍然承接古畫的傳統。但觀眾的文化水平提高了,畫家們再不能以傳統的國畫吸引更多觀眾,他們可繼續運用國畫的材料,但必須要從技法突破,令作品耳目一新。

古人擅長用墨,他們重用色彩。這世界是彩色的,所以設色愈多,愈近真貌。古人喜虛構實景,他們則愛寫眼前焦點。由於含意愈少,作品愈近現實。

在二十世紀的百年中,中國畫家不再側重寓意的傳統,而轉取形態求真的寫作態度,把中國繪畫藝術再度活躍起來。他們的作品既見傳統面貌,又見西畫影響,成功地將創新的中國繪畫文化搬上國際藝壇。

本館的宗旨是希望以新角度去詮釋中國文化。這次以“一新百年”作為開館展覽,便嘗試在另一層面去介紹中國繪畫,讓觀眾對這門藝術能獲多方面的體驗。

​楊春棠

部份展品

​展覽圖錄

編輯:楊春棠
2015,精裝,中英文,120頁,23 x 31厘米
國際書號:978-988-14155-0-9

這彩色圖錄是配合「一新百年:一濤居藏二十世紀中國繪畫」展覽而印製,輯錄齊白石、張大千、徐悲鴻、傅抱石等十三位國畫大師的作品,共四十幅。

售價:150元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