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凝煙翠

26/1/2016 - 23/4/2016

_一新百年_2015_Poster_p4.jpg

展覽共展出逾六十件宋至明代浙江省龍泉窯青釉瓷器,來自九個香港私人收藏,大部份屬首次公開展覽。

龍泉窯青瓷是中國青釉瓷器最後的高峰,它始燒於北宋,南宋時一枝獨秀,至元代多樣發展,明初一度成立官窯,燒製皇室御用瓷器,至明代後期逐漸衰落。這展覽回顧龍泉青瓷數百年的興衰,讓觀眾進一步了解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,以及青瓷所反映宋至明代社會的生活面貌,並欣賞這門享譽中外的陶瓷藝術。

總監的話

中國陶瓷工業到了北宋時代進入一個嶄新局面。在技術上,進步了;多個地方成為陶瓷生產中心。這些產地稱為窯場,它們的產品各自有本身的風格。當中便出現受人推崇的“官、哥、汝、定、鈞”等位於中國北方的五大窯,它們都在製作單色釉瓷方面作出突破成就。至於南方的浙江龍泉窯,則是後起之秀,但它的生產歷史最長,產品的種類最多。

龍泉青瓷在北宋是草創階段,少獲關注。到了南宋,北方名窯紛紛沒落。全國政治和經濟重心均南移往江蘇、浙江一帶。南方的龍泉窯在這情勢下獲得極大發展,表現出多種卓越成就。在胎質方面,北宋龍泉產品是灰胎的,至南宋選用優質瓷土,所以能大量地燒出白胎瓷,並有少量是黑胎。在種類方面,琳瑯滿目,較其他窯場豐富,包括各式飲食餐具、文房用品,以及其他生活上的器物。在釉色方面,南宋龍泉青瓷的釉層較厚,釉色較青翠,分為粉青和較深色的梅子青。

顯然自南宋開始,龍泉青瓷變成一枝獨秀。雖然青瓷有仿青玉之說,其實這類瓷器主要是仿商、周和漢代的青銅器。宋人認為青色釉面恍如古銅器上的綠色銅銹。所以龍泉產品不乏鬲、尊、壺等銅器造型。 這種崇尚古風的風格一直延至元代。

若將宋元兩代的龍泉青瓷比較,宋代產品在紋飾方面多簡約,元瓷則趨向複雜,並且出現不少大件器皿。龍泉窯發展至明代初期,曾設立了官窯,燒製宮廷用瓷。這些官窯器固然精美,釉色亦特別青翠。除這些精品外,其他明代龍泉青瓷多偏向黃綠色,釉面較為明亮。

在江西景德鎮窯的強大競爭下,龍泉窯至明代後期終走上衰落階段。中國青瓷亦從此受到冷落。青釉是中國陶瓷史上最早出現的釉色,歷經兩千年的發展。龍泉窯把青釉瓷器推向高峯,它的魅力廣及中國各地,還遠至海外,影響深遠。

我們希望透過這展覽讓觀眾進一步認識青瓷的一段光輝歷史,以及龍 泉窯的一頁傑出成就。這些展品選自九個私人珍藏,我們須向這些藏 品的主人致以深切謝意,同時衷心感謝黎志文先生、嚴穎先生等專家好友給予本館多方幫忙,並付出不少辛勞工作。

“青”是草木的顏色,象徵“生長”。它也是古銅器的銹色,寓意“長生”。宋人鍾情青色,為求豐富的生命力。龍泉青瓷迎合了這方面的渴求,凝聚不同調子的青色,給單純的單色釉煥然一新,活潑生色。

​楊春棠


附註
Celadon 一詞出自法語 céladon。在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歐諾黑·杜宇非 (Honoré d'Urfé) (1568-1625) 的著作《阿斯特蕾》(L'Astrée) ,男主角的名字就是瑟拉多 (Céladon)。

當時曾將《阿斯特蕾》作舞台劇演出,劇中的瑟拉多佩戴淡綠色絲帶,廣受歡迎。龍泉青瓷於此時輸入巴黎,人們對青瓷喜愛萬分,將青瓷的釉色比作瑟拉多身上絲帶的顏色,更把青瓷冠名為“瑟拉多”。“瑟拉多” (Celadon) 因此成為龍泉青瓷在西方的名稱。

部份展品

​展覽圖錄

總編輯:楊春棠
2016,精裝,中英文,144頁,24 x 30厘米
國際書號:978-988-14155-3-0

這彩色圖錄是配合「凝煙翠:宋元明 • 龍泉青瓷」展覽而印製,輯錄茶碗、酒罐、花瓶、香爐等六十二件古代浙江龍泉窯青釉瓷器,全部選自香港九個私人藏品。

售價:180元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