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境由心造

21/7/2016 - 27/8/2016

_一新百年_2015_Poster_p4.jpg

熊海是當代香港畫家,少時隨父親學習山水畫,經過名師指導及登山寫生,寫出創新的細筆白描山水,後來接觸西方藝術,嘗試以西方素材繪畫東方情懷。

​展覽「境由心造:熊海的藝術」共展出逾六十組件繪畫,涵蓋熊海近三十年來的白描山水、水墨寫生、水墨設色意象、壓克力寫意風景等各式作品,呈現他擬古求新、融匯中西的藝術面貌。

總監的話

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是以墨色演繹多種顏色;畫家只利用墨色的濃淡去描繪萬物,不須把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等五種主色如實地呈現出來,卻能表達景物的神韻。傳統的文人畫家便講究這種“墨分五色”的技法,他們巧妙地混合墨和水,寫出花鳥、山水、人物等各種題材。

熊海如文人畫家一樣,一方面專注山水題材,另一方面則側重水墨技巧。他的山水作品主要分兩類:以白描手法畫寫實山水,及以水墨暈染畫寫意景物。

白描是以單色線條勾出景物的輪廓,原本是一種起畫稿的方法,畫家隨後才在稿子上配顏色。由於所勾的線條只提供景物的樣子,畫稿也因此叫“畫樣”。此外,這些線條是單色的,沒有其他色彩,所以被形容為“白描”,所寫出來的稿子又稱“素畫”或“白畫”。若與西方技法比較,白描類似素描,兩者均是單色畫。但白描只見由線條組成的景物外貌,而素描較為寫實,除描出輪廓外,還可能交待景物的光暗面。古代畫家主要以墨色作白描。不過在敦煌壁畫,便出現以朱色起畫樣。

熊海的墨色和朱色白描畫顯然是從傳統蛻變出來的,但他的線條粗幼一致,剛勁有力,又善用留白,增加空間,使筆下的山石形態多姿,又層次分明,充份表現深厚的筆墨基礎。這些線條畫絕非刻板圖案,而能令人領會到山岩水樹的無窮韻味。

傳統繪畫的暈染其實是表達光暗的方法。畫家常以暈染配合沒骨法。“沒骨”是指沒先用線條去勾畫景物的輪廊,畫家只採用用色濃淡的暈染法,帶出景物的凹凸和透視感覺。

熊海的暈染主要以水墨為主。這些卓越作品靈活地顯露出“墨分五色”的效果。他喜愛寫生;這些實景大多在濃淡墨色的演繹下,變成寫意山水,但所寫的並非抽象的意象,因為畫中的景物來自何處,可從建築物或山嶺的形態辨認出來。

總括來說,熊海是傳承了文人畫的傳統。古代文人一方面崇尚大自然,面對真山實水來寫生;另一方面摘取心中所愛的景物,拼合成心儀的山水,將代表大自然的“天”,與自身的心境融匯一起,達至“天人合一”,這是文人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境界。熊海就從這兩方面去創作。

在熊海作品中,喜見傳統特色的青綠色彩,白描線條和水墨暈染。不過,運用這些傳統技法所表達的山水世界卻是非傳統的。經過多年來的研習和遊歷,熊海已自創山水,將眼中所見配合心中所想,去畫出一幅幅怡人的大自然景象。

熊海便是這樣地令人耳目一新,從傳統中創出個人的藝術道路,走向藝壇高峰。本館感謝他借出個人收藏的傑作,作出展覽,讓觀眾欣賞到他的獨特風格和出色成就。

​楊春棠

部份展品

展覽圖錄

編輯:丘蘇敏
2016,精裝,中英文,112頁,23.5 x 31厘米
國際書號:978-988-14155-5-4

這彩色圖錄是配合「境由心造:熊海的藝術」展覽而印製,輯錄了熊海共64組作品,素材包括白描、水墨暈染、水墨設色和壓克力彩等。

售價:100元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