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中國簡筆畫

26/7/2019 - 5/10/2019

_一新百年_2015_Poster_p4.jpg

本展覽分兩部分,展出兩種不同世代、不同媒體的中國藝術品,分別是明清民間青花瓷,及現代謝之光(1900 – 1976) 的國畫。兩種展品都有共同的地方,就是作品上的圖畫是以簡約線條和色彩表達各式花卉、人物和山水,這是“簡筆畫”的技法。

青花瓷的出現,讓陶工可更容易地在瓷器上繪畫裝飾,並將日常器物變成一幅幅“水墨畫”。明清民間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燒造的高峰時期,雖然其品質及畫工不及御窯瓷器,但它的藝術魅力來自它自由奔放、灑脫寫意的畫風,以及題材百變多樣的紋飾。本展覽展出上百件明清時期的民間青花瓷,呈現這些民間畫師的簡筆畫,並從中反映當時百姓的生活渴求和審美情感。

內地畫家謝之光擅長工筆畫兼簡約畫。這次展出他的寫意山水和花鳥,可與民間青花瓷畫相映成趣。兩種展品雖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,觀眾卻認識到古今的中國繪畫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展覽的全部瓷器和國畫均選自香港雲泉簃的私人藏品。

簡筆畫青花

「青花」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器物的坯胎上,利用白釉和以鈷為主要成分的青釉,畫出各種裝飾圖樣,然後在青、白釉上面再蓋一層透明釉,繼而將器物放置於窰爐內,只一次燒成。經窰燒後,這種鈷釉呈現藍色。因在透明釉層之下,受到保護,白和藍釉色均不易脫落,屬於釉下彩技術。

江西景德鎮在元代研發這種釉下的藍彩,稱「釉裡藍」,成功燒製出青花瓷器;到了明初,它已跳升至全國瓷業中心,所製的青花成一枝獨秀。其他於江西、福建、廣東等地的小窰廠紛紛依其風格仿製,不過品質皆較次。所以談到青花瓷工藝,還是以景德鎮的產品為代表。

在釉色方面,明初提供精美瓷器給宮廷的景德鎮御窰,採用入口的「蘇麻離」青料,燒出濃艷帶紫的青花,媲美元代的皇室用瓷。但民營窰廠的青花則色彩暗淡,在品質上遜色得多了。發展至成化年間,景德鎮改用國產鈷料,色彩較為清雅。到了嘉靖萬曆,引用更多釉料品種,當中有來自中亞的「回青」,從而再燒出艷麗泛紫的青色。不過,明晚期的青花又趨色彩灰暗,光澤不復見。

自清初社會穩定後,青花瓷重新發展,變得青翠明亮。因減少了釉內的雜質,而把色調改善過來。所以清代青花在色彩方面變化不大。

民間生活主要是飲茶吃飯,所以需求最大的日用瓷器是碗類。至於燒製方法,明早期的青花碗以一匣缽疊置六至十件於窰內,大量裝燒,因而在碗內心產生一圈無釉的支燒痕,稱「澀圈」。這些碗胎厚,足粗,底部中央多有凸起的乳釘。自明中期開始,則採一匣缽裝燒一器,因此澀圈不見了,乳釘也減少了,並燒出穩定的青花色彩。

在裝飾方面,民間青花於不同時期出現不同變化。明早期的畫面寫實,然後漸趨簡約。至嘉靖又重現繁縟的風格。到了明晚期,紋飾初由具象,進而簡約,再進一步偏向抽象。換言之,所繪畫的線條從早期的粗放或粗細分明,演變至後期粗細不明顯的白描。

自成化以來,除畫出紋理外,還渲染出濃淡分明、深淺層次的青色。到了清代,這種類似水墨畫的分水法已發展成熟,加上更多生活題材,配合更多形式構圖,儼然把平實的青花瓷畫搖身化作生動的文人畫。

民間青花於明清兩個時代的演變顯然是一致的;由明早期至晚期及清早期至晚期,二者均從繁密佈局和工整寫實,退化至簡約構圖和草率抽象。

實際上,工筆化為簡筆或減筆,主要是民間工匠為符合低成本生產的要求。他們除採用品質較次的瓷土和釉料外,並在繪畫裝飾時,運筆迅速,力求於短時間內完成所有工序。雖然筆工減省了,畫面變得粗疏,卻無形中增加寫意的趣味;把圖樣抽象化,竟加深了意境,提高了神韻,這是民間工匠所意想不到的成就。

明清時候,民窰燒製的青花瓷無疑地屬低檔次產品,但今天看來它們確有不一樣的藝術;一些無名畫師在古代瓷器上創作出現代抽象畫。

總監 楊春棠

部份展品

​展覽圖錄

編輯: 顏汝翎
2019,精裝,中英文,112頁,23.5 x 31厘米
國際書號: 978-988-78196-8-4

這彩色圖錄是配合「簡筆畫青花」展覽而印製,輯錄一百六十四件明清民間青花瓷,全部選自香港雲泉簃的私人藏品。

售價:100元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