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簡筆畫
26/7/2019 - 5/10/2019

本展覽分兩部分,展出兩種不同世代、不同媒體的中國藝術品,分別是明清民間青花瓷,及現代謝之光(1900 – 1976) 的國畫。兩種展品都有共同的地方,就是作品上的圖畫是以簡約線條和色彩表達各式花卉、人物和山水,這是“簡筆畫”的技法。
青花瓷的出現,讓陶工可更容易地在瓷器上繪畫裝飾,並將日常器物變成一幅幅“水墨畫”。明清民間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燒造的高峰時期,雖然其品質及畫工不及御窯瓷器,但它的藝術魅力來自它自由奔放、灑脫寫意的畫風,以及題材百變多樣的紋飾。本展覽展出上百件明清時期的民間青花瓷,呈現這些民間畫師的簡筆畫,並從中反映當時百姓的生活渴求和審美情感。
內地畫家謝之光擅長工筆畫兼簡約畫。這次展出他的寫意山水和花鳥,可與民間青花瓷畫相映成趣。兩種展品雖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,觀眾卻認識到古今的中國繪畫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展覽的全部瓷器和國畫均選自香港雲泉簃的私人藏品。
謝之光簡筆畫
謝之光對中西繪畫均有紮實基礎。他的藝術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的創作:早年的月份牌畫、三十年代開始的工筆畫,以及晚年的簡筆畫。
謝之光早年融合中西技法,畫風寫實。二十三歲時便出版第一張月份牌《西湖遊船》,其後成為上海第一代著名的月份牌畫家。
至三十年代初期謝之光研習中國畫,加上月份牌的潮流逐漸式微,他便由月份牌繪畫轉向中國畫創作,以傳統的工筆仕女畫為主。他繼承清末畫家的工整細膩畫風,人物的造型和姿態都描畫入微,設色清麗淡雅。他亦以沒骨法畫花鳥,用顏色直接渲染,講究形似。從這個時期的作品可見他深厚的傳統藝術基礎。
自六十年代開始,謝之光的畫風驟變,由精細勾勒的人物畫轉為筆簡形賅的花鳥和山水畫,在用筆、運墨、造型和賦色等方面皆與前期作品截然不同,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了高峰期。
謝之光與書畫家錢瘦鐵(1897-1967)及朱屺瞻(1892-1996)亦師亦友,作品受他們的金石畫風啓發,用筆漸趨粗獷和簡練。在筆意上取法吳昌碩(1844-1927),以篆書圓潤的筆法勾勒花形,簡拙有力。同時參考齊白石(1864-1957)的紅花墨葉畫法,用洋紅胭脂點花,大筆濃墨潑灑寫葉,渴筆焦墨畫藤蔓枝椏。他的花鳥畫構圖簡潔,很少繁花茂葉,多為一幹兩枝,一花片葉。花卉簡化成幾何圖形;例如荷花呈方形,玉蘭則用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組成,用兩個圓弧和數筆點染成牽牛花朵。至於畫禽鳥走獸,則形象怪誕誇張,輪廓帶有棱角,顯出樸拙的意趣。
在山水畫方面,謝之光喜表現大寫意山水,所畫的山體岩石輪廓簡約。他常把赭石花青和濕墨相融互滲,又擅長以焦墨及宿墨點染,與淋漓的水墨作鮮明對比。作品的構圖奇巧,往往見大塊漬墨及大面積留白。他的簡筆畫雖然概括,但畫面的虛實、濃淡、乾濕、冷暖對比豐富,自成一家。
謝之光晚年全心投入國畫創作。相比早期淡彩的畫風,用色更為豔麗,作畫除用毛筆外,亦會將墨直接潑在紙上,還用上紙團、布塊或指頭做出特殊效果。例如,他用手指蘸洋紅壓印在宣紙上作梅花花瓣,饒有異趣。
助理館長 顏汝婷
部份展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