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中國簡筆畫
簡筆畫青花
謝之光簡筆畫

26/7/2019 - 5/10/2019

Poster_Expressive Painting.jpg

本展覽分兩部分,展出兩種不同世代、不同媒體的中國藝術品,分別是明清民間青花瓷,及現代謝之光(1900 – 1976) 的國畫。兩種展品都有共同的地方,就是作品上的圖畫是以簡約線條和色彩表達各式花卉、人物和山水,這是“簡筆畫”的技法。
 
青花瓷的出現,讓陶工可更容易地在瓷器上繪畫裝飾,並將日常器物變成一幅幅“水墨畫”。明清民間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燒造的高峰時期,雖然其品質及畫工不及御窯瓷器,但它的藝術魅力來自它自由奔放、灑脫寫意的畫風,以及題材百變多樣的紋飾。本展覽展出上百件明清時期的民間青花瓷,呈現這些民間畫師的簡筆畫,並從中反映當時百姓的生活渴求和審美情感。
 
內地畫家謝之光擅長工筆畫兼簡約畫。這次展出他的寫意山水和花鳥,可與民間青花瓷畫相映成趣。兩種展品雖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,觀眾卻認識到古今的中國繪畫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展覽的全部瓷器和國畫均選自香港雲泉簃的私人藏品。

簡筆畫青花

「青花」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器物的坯胎上,利用白釉和以鈷為主要成分的青釉,畫出各種裝飾圖樣,然後在青、白釉上面再蓋一層透明釉,繼而將器物放置於窰爐內,只一次燒成。經窰燒後,這種鈷釉呈現藍色。因在透明釉層之下,受到保護,白和藍釉色均不易脫落,屬於釉下彩技術。

 

江西景德鎮在元代研發這種釉下的藍彩,稱「釉裡藍」,成功燒製出青花瓷器;到了明初,它已跳升至全國瓷業中心,所製的青花成一枝獨秀。其他於江西、福建、廣東等地的小窰廠紛紛依其風格仿製,不過品質皆較次。所以談到青花瓷工藝,還是以景德鎮的產品為代表。

在釉色方面,明初提供精美瓷器給宮廷的景德鎮御窰,採用入口的「蘇麻離」青料,燒出濃艷帶紫的青花,媲美元代的皇室用瓷。但民營窰廠的青花則色彩暗淡,在品質上遜色得多了。發展至成化年間,景德鎮改用國產鈷料,色彩較為清雅。到了嘉靖萬曆,引用更多釉料品種,當中有來自中亞的「回青」,從而再燒出艷麗泛紫的青色。不過,明晚期的青花又趨色彩灰暗,光澤不復見。

自清初社會穩定後,青花瓷重新發展,變得青翠明亮。因減少了釉內的雜質,而把色調改善過來。所以清代青花在色彩方面變化不大。

民間生活主要是飲茶吃飯,所以需求最大的日用瓷器是碗類。至於燒製方法,明早期的青花碗以一匣缽疊置六至十件於窰內,大量裝燒,因而在碗內心產生一圈無釉的支燒痕,稱「澀圈」。這些碗胎厚,足粗,底部中央多有凸起的乳釘。自明中期開始,則採一匣缽裝燒一器,因此澀圈不見了,乳釘也減少了,並燒出穩定的青花色彩。

在裝飾方面,民間青花於不同時期出現不同變化。明早期的畫面寫實,然後漸趨簡約。至嘉靖又重現繁縟的風格。到了明晚期,紋飾初由具象,進而簡約,再進一步偏向抽象。換言之,所繪畫的線條從早期的粗放或粗細分明,演變至後期粗細不明顯的白描。

自成化以來,除畫出紋理外,還渲染出濃淡分明、深淺層次的青色。到了清代,這種類似水墨畫的分水法已發展成熟,加上更多生活題材,配合更多形式構圖,儼然把平實的青花瓷畫搖身化作生動的文人畫。

 

民間青花於明清兩個時代的演變顯然是一致的;由明早期至晚期及清早期至晚期,二者均從繁密佈局和工整寫實,退化至簡約構圖和草率抽象。

實際上,工筆化為簡筆或減筆,主要是民間工匠為符合低成本生產的要求。他們除採用品質較次的瓷土和釉料外,並在繪畫裝飾時,運筆迅速,力求於短時間內完成所有工序。雖然筆工減省了,畫面變得粗疏,卻無形中增加寫意的趣味;把圖樣抽象化,竟加深了意境,提高了神韻,這是民間工匠所意想不到的成就。

明清時候,民窰燒製的青花瓷無疑地屬低檔次產品,但今天看來它們確有不一樣的藝術;一些無名畫師在古代瓷器上創作出現代抽象畫。

總監 楊春棠

​展品

new_青花嬰戲紋碗.jpg

嬰戲圖碗

碗心飾嬰戲圖

明代晚期

口徑:12.7 厘米

高:5.7 厘米

底徑:5.1 厘米

new_青花過牆龍紋碗.jpg

過牆龍紋碗

清代早期

口徑:15.7 厘米

高:8.3 厘米

底徑:6.1 厘米

青花靈芝折枝花卉紋碟.jpg

靈芝折枝花卉紋碟

外壁飾靈芝折枝花卉紋

碟底飾押款

清代中期

口徑:15.5 厘米

高:2.8 厘米

底徑:9.5 厘米

青花秋山圖筆筒.JPG

秋山圖筆筒

筒底飾雙圈紋

清代早期

口徑:11.5 厘米

高:12.7 厘米

​展覽圖錄

謝之光簡筆畫

謝之光對中西繪畫均有紮實基礎。他的藝術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的創作:早年的月份牌畫、三十年代開始的工筆畫,以及晚年的簡筆畫。

 

謝之光早年融合中西技法,畫風寫實。二十三歲時便出版第一張月份牌《西湖遊船》,其後成為上海第一代著名的月份牌畫家。

 

至三十年代初期謝之光研習中國畫,加上月份牌的潮流逐漸式微,他便由月份牌繪畫轉向中國畫創作,以傳統的工筆仕女畫為主。他繼承清末畫家的工整細膩畫風,人物的造型和姿態都描畫入微,設色清麗淡雅。他亦以沒骨法畫花鳥,用顏色直接渲染,講究形似。從這個時期的作品可見他深厚的傳統藝術基礎。

 

自六十年代開始,謝之光的畫風驟變,由精細勾勒的人物畫轉為筆簡形賅的花鳥和山水畫,在用筆、運墨、造型和賦色等方面皆與前期作品截然不同,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了高峰期。

 

謝之光與書畫家錢瘦鐵(1897-1967)及朱屺瞻(1892-1996)亦師亦友,作品受他們的金石畫風啓發,用筆漸趨粗獷和簡練。在筆意上取法吳昌碩(1844-1927),以篆書圓潤的筆法勾勒花形,簡拙有力。同時參考齊白石(1864-1957)的紅花墨葉畫法,用洋紅胭脂點花,大筆濃墨潑灑寫葉,渴筆焦墨畫藤蔓枝椏。他的花鳥畫構圖簡潔,很少繁花茂葉,多為一幹兩枝,一花片葉。花卉簡化成幾何圖形;例如荷花呈方形,玉蘭則用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組成,用兩個圓弧和數筆點染成牽牛花朵。至於畫禽鳥走獸,則形象怪誕誇張,輪廓帶有棱角,顯出樸拙的意趣。

 

在山水畫方面,謝之光喜表現大寫意山水,所畫的山體岩石輪廓簡約。他常把赭石花青和濕墨相融互滲,又擅長以焦墨及宿墨點染,與淋漓的水墨作鮮明對比。作品的構圖奇巧,往往見大塊漬墨及大面積留白。他的簡筆畫雖然概括,但畫面的虛實、濃淡、乾濕、冷暖對比豐富,自成一家。

 

謝之光晚年全心投入國畫創作。相比早期淡彩的畫風,用色更為豔麗,作畫除用毛筆外,亦會將墨直接潑在紙上,還用上紙團、布塊或指頭做出特殊效果。例如,他用手指蘸洋紅壓印在宣紙上作梅花花瓣,饒有異趣。

助理館長  顏汝婷

​展品

3 織繡美人圖.jpg

織繡美人圖

困人天氣蕩人思,獨到鴛鴦倦不支。

拋卻金針嬌欲絕,翩翻申取嬾腰肢。

餘姚謝之光畫。

水墨設色紙本

 65 x 34 厘米

62 山水.jpg

山水

之光。

水墨設色紙本
 61 x 39.5 厘米

40 玉樹臨風.jpg

玉樹臨風

之光。

水墨設色紙本
68 x 34 厘米

51 富貴耄耋.jpg

富貴耄耋

之光。

水墨設色紙本
 117 x 36 厘米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