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彩傳奇
粵東磁廠
14/9/2016 - 19/11/2016


粵東磁廠是香港首間瓷器廠,成立近九十載,主要生產廣彩瓷器,也燒製畫家的繪畫瓷碟。粵東磁廠將廣彩工藝從發源地廣州傳入香港,促進了廣彩的發展並傳承這門傳統工藝,更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彩瓷作坊。
展覽共展出逾七十件粵東磁廠產品,包括畫家楊善深及鄭少忠的繪畫瓷碟,讓公眾認識香港彩瓷業的歷史,欣賞廣彩工藝以及瓷畫藝術。
總監的話
香港粵東磁廠以廣彩技法為基礎,主要生產外銷瓷器。至於廣彩,則建基於清代的粉彩,但自成獨特風格。
清代的外商集中於廣州,他們最喜訂購中國瓷器。這些瓷器由廣州出口,以貨船運往海外。因此,廣州瓷業商人為減低成本,便從江西景德鎮輸入高溫製成的白瓷胎,然後在廣州加工,繪上花紋,再入窰燒出低溫的彩釉瓷器,這就是中外貿易的新產品,稱“廣彩瓷”。
廣彩可算是釉上彩的集大成。中國釉色到了清代出現巨大進步。粉彩便是彩瓷的新品種,能燒出濃淡色調,又可調製不同顏色,當中以粉紅的玫瑰色最受注目。其他釉彩各具特色:藍彩如天空晴色,綠彩如青蔥草色,墨彩如黑漆色。廣彩將這些濃艷顏色組合一起,再加上熠熠生輝的金彩,變得光彩奪目,取得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。
況且清宮器物每多金色裝飾,以金表現尊貴氣派。廣彩大量使用金彩,顯然是以低成本,把民間瓷器做出皇家風範。在裝飾方面,廣彩瓷充滿大小不同、造型各異的開光圖案。這種形式的圖案常見於明代晚期的青花瓷,尤其是外銷歐洲的“加櫓瓷”。發展至清代已成潮流,主體和輔助圖案多是開光式的,就像從窗子去欣賞窗外的景物一樣,別有一番風味,原來這形式也是歐洲人所喜愛的。
進入二十世紀,廣州彩瓷業深受不穩政局的打擊。瓷商和工人紛紛移至香港作業,這轉變巧妙地切合香港的文化特色。廣彩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,果然這成果須在受西方文化影響最深的香港才能繼續開花。
曹氏家族承傳廣彩工藝,在香港經營彩瓷業九十年。他們主理的粵東磁廠是現今碩果僅存的彩瓷作坊。所燒製的產品保留了廣彩的風格。他們的發展歷程正是香港早期工業的一個寫照。
本館深感榮幸,得到粵東磁廠的合作,曹榮樞和曹志雄先生慷慨借出各時期的瓷器,促成這富有意義的展覽。在今天追求現代化的社會,古老行業已式微,傳統工藝已沒落,粵東磁廠必然是一個好例子,見證香港人對保育中國文化所作出的貢獻。
楊春棠
展品

廣彩手繪花心盤
日本瓷胎
1960
直徑 20.2 cm

廣彩手繪及印花鬥雞帶蓋茶盅
日本瓷胎
1980
直徑 10.7 cm

手繪廣彩人物花鳥
廣東高陂瓷胎
譚志雄繪
2016
高 32.3 cm

彩釉手繪紫藤蜜蜂大盤
鄭少忠繪
2016
粵東磁廠藏品
直徑 30.5 cm
展覽圖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