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文武傳奇
​明清瓷上丹青

22/10/2019 - 8/2/2020

Poster_folklore in Ming and Qing Porcela

“文武傳奇:明清瓷上丹青”展出逾四十件明末清初的瓷器,全部選自七個香港私人藏品。這些瓷器主要畫上各式故事人物,取材自民間傳奇、歷史記載或吉祥題材,當中不乏《西廂記》、《牡丹亭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封神榜》、《隋唐演義》等耳熟能詳的故事,讓觀眾重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,並進一步了解這些瓷藝與畫藝的歷史背景。

文武傳奇

由文藝故事轉化為繪畫,再把這些繪畫燒在瓷器上,這過程經歷了數百年。

這些原本是寫出來的故事稱作“傳奇”。實際上,“傳奇”是小說的一種體裁,在唐代成為獨立文體。唐傳奇吸收不同文學的養分,如《史記》傳記文學的敘事方式、魏晉的志怪小說、唐代的詩歌和變文等,內容既影射社會現實,同時具神怪元素,以簡潔優美的語言呈現不同趣味的情節。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《虬髯客傳》、《南柯太守傳》,還有《鶯鶯傳》。

《鶯鶯傳》由元稹撰寫,描述張君瑞和崔鶯鶯鍾情相愛,最後鶯鶯被負心拋棄的故事。宋金時期民間流行說唱表演,當時董解元以演唱及說話方式把《鶯鶯傳》改編成《西廂記諸宮調》。至元代戲曲盛行,王實甫則在前人基礎上創作雜劇《崔鶯鶯待月西廂記》,成為日後《西廂記》故事的藍本。

中國社會在明中期出現嶄新面貌。當時工商業蓬勃發展,江南城鎮成為不少紳商富戶移居之所,亦引來大批工匠聚居,形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。這時候,印刷技術提升,書坊紛紛出版傳奇、小說、雜劇等通俗讀物,還有古文選本、彙編遊記、畫譜,甚至百科全書等五花八門的書籍,並且附插大量精美插圖,加強推銷。

這些書籍的發行數量不可勝數。例如《西廂記》在明代注釋校刻、重刻覆印等版本竟逾一百種,清代則達六十多種。可見這些動人故事盛極不衰,在當時擁有可觀的市場價值。

這些圖文並茂的書籍在民間廣泛流行,瓷匠於是投其所好,開始將書中故事搬上他們的產品。因此,不少精美瓷器便描繪了這段時期的民間傳奇,有《西廂記》、《牡丹亭》、《鴛鴦縧》、《慶豐年》、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及《警世通言》。歷史故事亦相繼現身瓷上,包括“文王遇賢”、“司馬相如題柱”、“十八學士”、“五子登科”。此外,一些如“指日高陞”及“蟾宮折桂”的吉祥紋飾也以人物故事來演繹。

文人亦當然參與出版活動。除編印自己的文集,撰寫書評、傳奇等外,有些更受書商特聘創作插圖,如陳洪綬為《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》繪畫配圖,希望藉此招徠更多讀者。這些文人風尚同樣見於瓷上。展覽中有四件展品分別題寫王昌齡的〈閨怨〉、李白的〈春夜宴桃李園序〉及蘇軾的〈後赤壁賦〉,另有一五彩瓶運用皴法寫山水,明顯受到晚明以來文人推崇南宗畫風的影響。

如此看來,這些瓷器不單上演一齣齣文武傳奇,更在不經意間演繹一個大時代的縮影。

一新美術館

副館長 梁慧淇

​展品

George文王遇賢_P.jpg
George文王遇賢.jpg

 青花“文王遇賢”圖寶字瓶

 清康熙

志文收藏

來源:英國愛德華.詹姆斯基金會

高 45.7厘米

郭子儀祝壽,大富貴,亦壽考_P.jpg
郭子儀祝壽,大富貴,亦壽考.jpg

 五彩“郭子儀祝壽”圖大寶字瓶

 清康熙

頌德堂藏

來源: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

高 75厘米

空城計_P.jpg
空城計.jpg

  粉彩“空城計”圖盆口瓶

 清雍正

頌德堂藏

高 42.8厘米

​展覽圖錄

bottom of page